继伊朗、俄罗斯之后,“伊斯兰国”今年再次在南亚次大陆外实施恐袭引发业内高度关注。此次,恐袭之前,阿曼长期以来被视为“中东和平绿洲”,与战争、冲突与恐袭暴力等毫不相干。这次恐袭事件凸显“伊斯兰国”等极端组织已在阿曼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与投射能力,并试图在该国继续扩大其规模。分析指,“伊斯兰国”当下在中东地区利用宗教派别分歧煽动暴力,大有卷土重来之意。在此趋势下,中东地区的安全风险态势呈现以下若干特征。
一是热点地区恐怖袭击突破宗教和地域界限成为地区性威胁。此次袭击发生在逊尼派穆斯林主导的富裕海湾国家阿曼,距离一所国际学校和附近的滑板公园仅五百米。宗教和地区上的界线已无法阻隔恐怖袭击风险的扩散,恐怖袭击开始由动荡地区向发达地区蔓延,所谓能确保安全的“绿区”已然不复存在。在遇难者中,包括4名巴基斯坦公民和1名印度公民,也凸显了在全球化背景下,恐袭风险是国际社会需共同面对的问题。
二是中东地区极端组织袭击目标与方式均有所改变。此次恐袭采用简单的枪击方式,与过去高调策划大规模袭击与爆炸案等相比,体现了恐怖组织改变了其行为策略,希望通过高频次高成功率的恐怖袭击来营造恐怖气氛,激化矛盾与冲突。本次被袭目标为一座清真寺,而非政府部门或军事设施等硬目标,袭击方式也是简单粗暴的枪击。这种简单化的袭击手段大大提高了攻击的隐蔽性和成功率,使政府和军队反恐更加困难,营造恐怖气氛更为浓厚,对企业风险防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三是暴力恐怖主义在也门以及阿曼-也门边界地区蔓延。此次恐袭可能源于也门地区恐怖组织对阿曼的渗透。阿曼-也门边界人口流动频繁,加上边防安全意识弱,使源自也门地区的恐怖分子能携武器返回阿曼实施袭击。这不仅突出了地缘政治因素对恐怖主义传播的影响,也凸显了地区间长期反恐合作的重要性。
四是伊斯兰国试图重整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。伊斯兰国在此次袭击后宣责,显示其在遭受重创后重新抬头,并试图在中东地区重塑影响力。近年来,美国等域外大国的战略收缩,以及美俄等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,都削弱了国际反恐合作,为恐怖主义在中东和其他地区的活动创造了更多空间。极端组织正寻求在该地区扩张势力,最终可能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的安全态势。
当前,恐怖主义威胁仍是阿曼等中东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。近年来,伊斯兰国在阿富汗、也门、利比亚等一些国家仍较为活跃,并与非洲萨赫勒地带及以南地区、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,呈现出积极外溢与扩散的态势。本次阿曼恐袭,正是这种新扩撒趋势下发生的,为当前中东地区复杂的安全形势敲响警钟。据此,海外中资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,提高风险认知,做好风险防范的基本工作。
首先,针对恐怖袭击突破地域和宗教界限的特点,企业要打破传统的“绿区”思维,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。不论身处何地,都要时刻保持警惕,严格遵守安全制度和流程。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企业的沟通合作,共享情报信息,携手应对恐怖主义的共同威胁。
其次,针对恐怖分子攻击目标多样化、方式简单化、针对“软”目标等特点,企业要全面强化安保措施。境外中资企业,办公场所、生活区、项目工地等都要纳入安全防护范围,提高物防、技防、人防等级。同时要针对简单化的袭击方式,完善应急处置预案,提高对可疑人员和物品的甄别和快速反应能力。
再次,针对恐怖主义在也门和阿曼-也门边境地区蔓延的特点,在当地有业务的中资企业要格外关注边境地区安全风险的外溢。驻外人员要尽量避免在边境地区活动,如必须前往,要严格审批手续,缩短停留时间,并与使馆和边防部门保持密切联系。运输物资时也要提高警惕,防止恐怖分子利用物流渠道发动袭击。
最后,针对伊斯兰国试图重塑在中东影响力的特点,企业要关注其活动动向,提高风险预判能力。对主要极端组织的人员构成、活动规律、潜在目标等,做到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防范。同时要加强与项目所在国反恐部门的配合,必要时寻求其安全保护和技术支持。
此外,企业可从业务布局层面尝试降低风险。中资企业在中东地区的业务布局要适度分散,避免过度集中于高风险地区。对于风险特别高的国家和地区,要借助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审慎评估,必要时调整业务战略,主动规避风险。同时,企业还应创新安全管理思路和措施,强化风险意识,提高防范能力,在确保我驻外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前提下,稳步拓展业务,为深化中东地区互利合作、维护地区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
(来源:走出去服务港)